校友工作
百廿风华·校友访谈丨张海丽:助人自助,与爱同行

人物简介:

张海丽,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社会工作专业2006级本科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中级社会工作师、三级心理咨询师,济南市市中区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总干事(创办人);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专委会委员;济南市社会工作协会督导专委会副秘书长;2014年度“中国最美社工”,首届“泉城和谐使者”,第二届“齐鲁和谐使者”,济南市高层次人才(D类),第二批槐荫领军人才。有十一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同时,任山东女子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外聘教师,主要教授《社区工作》、《社区评估》、《社区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人物采访:

问:据我们了解,您在2016年创立了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于现在正在社会工作专业读研二的我来说这可能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您当初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受到了哪些人和事的影响?在筹备阶段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创立社工机构是机遇,也是幸运,但在这背后都是来自于毕业6年的努力、积累和沉淀。其实从我开始工作到创立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一段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开始我工作的单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央企在济南的办事处,工作内容比较轻松,待遇还不错,但是和社会工作的关系不大,这可能是我后来换工作的一个原因这也是我换工作的原因之一。后来有一个机会,就考入了社会福利院:一个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在正式工作之前我去了看了一下,突然感觉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环境,我还是想回到我上学的地方:济南。当时济南的山泉社会工作机构刚成立,我也认为能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是不错的选择,就参加了山泉社会工作机构的面试,顺利入职成为了一名社会工作者。进入山泉后,我首先在滨州市博兴县民政局做了两年半的岗位社工,主要从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岗位开发、政策的推进落地等工作,这些工作促使我去看深圳等地的先进工作经验,去主动思考如何开展工作,这让我对社工的发展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后来回到济南,在山泉岗位服务部工作,去对接督导资源,为社工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支持,提高社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其实也让我学到了如何为社工提供一个轻松愉悦、成长进步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其实更想做服务,所以后来我又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到槐荫做一个失独老人的社工服务项目,项目名称是“星星火”,这也成为我现在机构的品牌系列项目,比如我们未成年人项目叫“未来星”。在我的认真踏实工作下,有个街道在做社区治理项目,就找到了我,我就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开始做社区治理的项目,去各地学习经验,阅读文献政策,最终项目做的很成功,经常会有领导来参访,街道的领导也看到了我的工作能力,对我的工作非常认可。

创办社会工作机构确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作为一线社会工作者在寻找突破的方向,另一方面,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多年工作的成效开始显现,我也开始想做更多的尝试,去有一些突破。恰巧也遇到政策环境的改变,有了这样一个机遇,当时要评选齐鲁和谐使者,这个非常符合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然后我也满足了有五年一线社会工作者经验的条件,最后获得了这个荣誉。后来政策鼓励齐鲁和谐使者创办社会工作机构,我身边有符合资质要求的同学,也筹集了注册资金,现在的舜新社会工作机构就诞生了。当我之前购买过我所在团队项目的单位知道我创办了社工机构以后,他们很高兴我能够有所突破,之前积累下的信任使得他们以后有项目的时候也会考虑我们机构,这就使我们的机构开始正式运转起来。随着我们项目的增加,我们的团队也不断在扩大,舜新社会工作机构正式运行的第一年我们的团队扩大到了19人,这也让我意识到只是社会工作的知识难以支撑我去运营整个机构,我开始学习管理学的知识,去借鉴其他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管理方式,运行期间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比如说去年的疫情导致我们项目减少,但我的心态比较好,项目缩减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取舍,我开始有意识地带领团队做一些精细化项目的研发,一方面是目标群体的精细化,还有项目内容的精细化。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凭这些项目我们机构可以运行的很好,也会在横向对比中脱颖而出,这也让我们在精细化项目开发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了。

问: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对将来毕业后的选择感到有些焦虑,觉得专业对就业的支持相对不大,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您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吗?

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我自己也是经过了一些探索才走上现在的工作道路。2010年我本科毕业,我个人感觉与现在的学生相比我们相对缺少这种规划的意识,还没有认真考虑毕业之后要干什么,一只脚就已经迈出大学的大门了。我印象很深,那一年是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第一年招生,但凭我的成绩拿不到保研的资格,只能参加考试,当时受周围人看法的影响,觉得与专硕相比学硕会更偏学术,会更好一些,又考虑到和社会工作的相关性,所以就决定要考华东理工大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因为从小经历过大大小小考试很多,不认为考试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考研不同的是需要一个人去规划,当时我这方面做的确实不够。当年因为社会工作是第一年招生,所以是有相当多的调剂名额,但是因为我跨考的社会保障专业是管理类,调剂不到社会工作专业,这也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信息,所以最后一条调剂的路也走不通了。这一条路没有成功,我选择了工作,就像上边我说到的,在不断地探索中走到现在。

对于你们来说,我觉得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就不必拘泥于自己的专业,当然,这里的“更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能够在社会工作这一行业中坚持下来更重要的是一份热爱,还有,也少不了身边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

我感觉山东大多数孩子都是生活在他人的规划中的,我也是山东人,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当初身边的同学基本都选择考公务员和进高校这两条道路,还有一些当时收入较高的行业被列入选择范围,但无论你选择进入哪一行业,无论是因为行业整体的环境,或是因为个人或单位的原因,大概率都会遇到瓶颈期,如果能多一份对工作的热爱,可能会少些这方面带来的焦虑

上学的时候我也会感到迷茫,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作为学生的我们相对来说是从外部对它进行观察和评价,别人口中描绘的社会可能会带一些主观上的偏见,也不是那么可靠,所以,当初我和身边的人也没有太多对未来的规划,现在看来,真的是兴趣、热爱的支持让我做出了选择并坚持一路走过来。

我原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热爱”对我的意义,但当我现在回头看我这十几年的经历,发现是“热爱”指引我找到并在社会工作这一行业中坚持下来,我觉得也可能是是因为这份“热爱”让我并没觉得社会工作像别人口中的那么辛苦,一些的世俗的标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相比之下,我更看重服务对象和购买方对我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认同,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反映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在不断上升

问:您所创办的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社区养老、青少年成长和基层社区治理为主要服务领域,在机构的服务内容方面,您当初是如何做出的决策?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行至今,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人或事吗?

当初做出这样的决策并没有深入到本土的相关领域中去,外部观察和亲身实践的体验差别还是很大的,在真正深入到这个领域之后才发现和自己当初期待的不同之处。有一些遗憾,比如:像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虽然很多,但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太少,可能因为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还关注不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部分,因此也会限制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专业性的发挥;还有一个遗憾是我们社会工作机构资源链接的渠道是有限的,很少有机会去获得一些专项的资源,比如一些针对弱势、困境人群的基金会。在我看来我们机构现阶段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决策不是自主的,因为资源的支持是项目运行的基础,所以作为购买方的政府的意见就尤为重要,政府认为哪些领域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我们基本路线的规划就要围绕这个领域进行。

我有时候会和机构里的同事讨论:是因为政策的支持我们这个行业会迎来春天,还是这个行业的春天应该由我们这些人亲手创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自身工作认同才会得到外界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政府的资金,也可能是服务对象的信任,这都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含专业性的部分,对于专业性的坚持一定要存在于你的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这种坚持不在于完成多少量化的指标,而是在于你能基于专业价值、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我们对于自己机构的实习生也是这么要求的,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突破,为了突破,我们需要挑战的指引,面对挑战,敢于突破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作风。这种突破是会给大家带来价值感的,这种感受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我给他们建构出来的,在达成每一个目标的同时我们突破了自我,这种突破带来的价值感、获得感又成了我们继续成长的动力。

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再读书有它的优势,但我会觉得自己读书稍微晚了一些,2017年,山大有了非全日制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正巧那一年机构刚起步,可以边工作边读书对我的吸引力很大,我也认为自己应该有所提高,就决定回去读书了,也比较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在和全日制的同学一起上课的过程中,他们那种年轻活力还有学习状态对我的影响很大,也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种学习的乐趣。这其中可能包含着我对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些期待,希望专业教育能和实践更好的接轨,现在有些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来到我们机构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学习能力强的可能培养的周期短一些,相对弱一些的可能要经过一年的培养才能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社会工作者。

问: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导师是十分钟重要的角色,结合您的经验,能说一下对导师关系的认识吗?

其实在本科阶段就非常崇拜张洪英老师,向往成为张老师的学生,重新回到山大跟着张老师读书也是一种缘分。记得当时本科专业实习的督导老师就是张老师,那段时间的成长很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张洪英老师的督导,我每天都会写上千字实习日志,张老师也会逐句批注,回答自己的问题,除了专业成长方面张老师给予的支持,还有情感方面的支持,张老师一直向我们传递“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她也切切实实地在做,在为人处世、生活学习上都带给学生重要的指引,我也将这种理念带到了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影响了更多的人,所以,当时回山大读书的时候很坚定的选择了张洪英老师做自己的导师。在我看来,导师不是单纯的指导你专业学习的,同导师的关系不会止步于校园,会让自己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