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近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5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的题为《汉语哲学经典诠释的“存有论转向”——从古典汉语的“存”“在”起论》的高质量论文,该文原载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文章认为,经由汉语哲学经典的深层考察,旨在豁显以“道”为中心的诠释学,这正与我们古典汉语所用“存”“在”两个字,或者“存在”一词,有深切的关系,而此中隐含着一“存有论的转向”。首先,对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所采用的“逆向格义”做出深层反思,指出如何取得交谈对话的主体性,是迫切而必要的。其次,汉语哲学的特性不同于西方哲学之以“话语”为中心,是以“存在”为本位。经由汉字语文学的考察到经典诠释学的深层发掘,确定了汉语哲学“存在”的特性。经由这样的“存在的回归”,从“存有的执定”,到“存有的开显”,进而上溯到“存有的根源”,如此便构成了“存有三态论”。明显地,究其根源来说,“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是优先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的,《易经》的生生哲学正好与此呼应。最后,须知“存在”就是“生成”,“生成”与人的“参赞化育”息息相关。“存在”就其首出性来说,并不是作为认知的对象,而是作为与价值、实践和合为一的生命总体。这在古典汉语及典籍里,表现得格外分明,我们唯有唤醒古汉语的语感,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才能如实地揭露“存在的”本怀。

《中国哲学》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刊物,精选中国古代哲学及史料学、中国哲学的特点及方法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及中西哲学的比较等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探讨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中西会通的近现代哲学,辨析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互相斗争及融合发展的历史,反映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动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设有综论、易学研究、传统儒学研究、诸子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道家思想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等亮点栏目。

文:吕奕涵 封莹

审核: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