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天人讲堂”第141讲,陈坚教授演讲题目为“烦恼即菩提——中国佛教中的真与妄”。本次讲座由李海涛副教授主持。
陈坚教授的讲座从宏观逐渐细化到微观,首先介绍了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提出的“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比较研究法。陈坚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在比较研究中能够看到不同学科、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是全局观念的体现,看到整体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部分。从全局观念出发,宗教学研究中面对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的回应方式展开中西宗教学各自的传统。西方宗教学总体呈现出二元论和知识论倾向。二元论中蕴含着实体性的思考方式,神圣对象中被构建为外在于人的实体;知识论则致力于研究客观的、固定的知识概念。二元论和知识论导致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对立。
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宗教以心性论为基底。心性论是整体性和非实体性的。中国佛教对于神圣与世俗问题的回应消解了实体概念,将实在性置于实践之中,具有圆融的特质。陈坚教授集中解读了天台宗的“烦恼即菩提”,以此诠释出天台圆教注重教化的众生视角。“烦恼即菩提”在人们所熟知的《坛经》中有明确的表述,结合巨赞法师在实践中对于“烦恼即菩提”的体会,陈坚教授表示,这个命题要心性论角度去理解。中国佛教的特征在于印度佛教中的空性思想与中国文化中心性论相结合,进而开出适合中国语境中人们的实践方式,不变的是觉悟的解脱论目标。烦恼和菩提从知识论的概念层面来看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矛盾的,因此如果局限在理论层面则形成悖论。理论中的悖论是二元论的实体性的思考方式推论的结果,而转入心性论的语境,实在性基于实践而非实体,因此实践消解了实体之间的对立,并且为实在性提供了支撑。
在心性论中,陈坚教授分析比较了中国佛教的“圆教”在天台宗和华严宗展开的不同面向。华严宗之“圆”教在于人与世界的圆融,“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华严之圆异曲同工。这种思想为禅宗提供理论根据,禅宗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正是华严圆教的诗意表达。天台宗之“圆”教在于人与众生之圆,即能够解决众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性具善恶”、“当体全是”等思想为天台教化之圆提供理论支持。天台圆教对克服宗教极端主义具有启示意义。以解决人的问题为中心的导向为世界文化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此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文:张懿
照片:齐晓东
审核:李海涛
联系电话:88377938
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